10月19日,济南大学绿色飞翔环保协会17名志愿者走进百里黄河风景区,开展“守护母亲河”黄河生态廊道净滩行动。本次活动以“认知+行动”双轨并行,通过一场别开生面的水文实验与全员参与的净滩实践,让黄河生态保护从“口号”变为可感知、可参与的具体行动。

活动前期,协会提前备齐手套、分类垃圾袋、实验器材等物资。上午9时许,志愿者们准时集结,在简单分工后,净滩行动率先拉开帷幕。大家分为5个小组,手持垃圾夹、垃圾袋,沿指定滩涂区域细致清理塑料瓶、塑料袋、烟头、废弃卫生纸等垃圾。“这片滩涂看着干净,没想到石头缝里藏了这么多塑料碎片。”来自济南大学环境工程专业的田同学一边用垃圾夹夹起嵌在泥沙里的塑料片,一边和身边的伙伴感慨,“以前觉得捡垃圾是小事,亲手做才知道,守护黄河真得从这些‘不起眼’的细节开始。”

本次活动将“滩涂垃圾对土壤渗透性的影响实验”放在净滩行动尾声开展,让参与者带着实践体验,更深刻地理解垃圾的生态危害。实验现场,志愿者搭建起简易装置:两个底部钻孔的透明塑料瓶内装入等量滩涂净土,实验组表面撒上净滩时收集的混合垃圾并覆盖薄土,对照组保持纯净。当200ml黄河水同时缓慢倒入两瓶后,现场群众清晰看到:实验组底部开始滴水的“初渗时间”比对照组晚了近1分钟,200ml水完全下渗的总时间更是对照组的2倍多。
“原来一片小塑料,真的会堵死土壤‘呼吸’的通道!”志愿者纷纷感慨。志愿者结合实验现象解释:“滩涂土壤里的孔隙就像海绵上的小洞,是黄河湿地的‘生命线’。垃圾堵上这些小洞后,水渗不下去,地表容易积水,土壤里缺了氧气,不仅草的根会烂,连藏在泥沙里的螺、贝这些小生物也没法活。”这场“看得见时间差”的实验,让“垃圾污染”从抽象概念,变成了现场每个人都能量化感知的事实。

活动最后,志愿者统计显示,本次行动共清理各类垃圾10余袋。不少参与的同学表示,比起单纯捡垃圾,实验带来的冲击更强烈,“以后不仅自己会随手带走垃圾,更要告诉身边人,保护黄河,每一个小举动都很重要。”
此次“守护母亲河”行动,不仅用实际行动改善了百里黄河风景区局部滩涂环境,更通过“实践+实验”的创新形式,让生态保护知识深入人心。济南大学绿色飞翔环保协会也将持续以“绿色青春生态同行”为宗旨,开展更多黄河保护活动,号召更多人成为母亲河的“守护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