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1日上午,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地质工程学科中心副主任黄天明,应邀来水利与环境学院作题为“旱区地下水补给与演化”的学术报告。报告会由水利与环境学院院长胡晓农教授主持,学院教师、同学60余人到场聆听。
黄天明研究员围绕鄂尔多斯盆地巨厚包气带的水文过程,系统介绍了旱区降雨入渗—包气带运移—地下水补给的关键环节与认识进展。综合运用水化学分析、稳定同位素示踪、放射性同位素定年等多种方法,实现了黄土区大气降水补给历史重建,同时揭示了植被覆盖、退耕还林等对旱区降雨的影响。
交流环节中,与会师生就包气带监测布设、同位素示踪分辨率、模型参数率定与不确定性传递等问题进行了热烈讨论。黄天明研究员结合典型实证案例,分享了同位素在旱区补给研究中的实践经验与技术要点。
本次报告视野开阔、案例丰富、方法扎实,深化了我院师生对旱区地下水补给过程与演化机理的认识,对提升区域水资源评估与生态水安全保障研究具有积极促进作用。

专家简介:
黄天明,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地质工程学科中心副主任,水文地质与地热资源学科组组长,中国科学院大学地球与行星科学学院水文地质与地热资源教研室主任。主要从事同位素水文与水岩相互作用研究。已发表论文120余篇,总被引3600余次,其中以第一/通讯作者在GRL、JGR、WR、WRR、JH等SCI期刊上发表论文40余篇。任国际水文科学协会中国委员会同位素分委员会秘书长、中国水利学会地下水科学与工程专委会副主任、中国自然资源学会干旱半干旱区资源研究专委会副主任、中国地质学会勘查地球化学专委会副主任、中国矿物与岩石地球化学学会水文地球化学专委会委员;任Journal of Hydrology等8个国内外期刊副主编/编委。获中国自然资源学会青年科技奖、自然资源科学技术二等奖、中国科学院朱李月华优秀教师奖。入选爱思唯尔/斯坦福大学共同发布的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榜单。
撰稿:支传顺 编辑:张修齐 编审:闫涛